河马的体型虽大却可轻巧的浮在水中,还能在水中待超过5分钟。即使是陆地上第三大的动物,其短距离奔跑速度却能达到时速40千米。长时间曝晒于太阳下后,其皮肤会分泌粉红色的油脂,功能为防止过多的紫外线照射。
生活于非洲热带水草丰盛地区,常由10余只组成群体,有时也能结成上百只的大群,单独的河马多是由群中被逐出的成年雄兽;白天几乎全在水中,食水草,日食量100千克以上,水草缺少时,便在夜间上岸觅食植物或农作物;性温顺,惧冷喜暖,可沿着河底潜行5-10分钟;在交配季节,雄性间时有争斗,妊娠期约8个月,每胎1仔。哺乳期1年,4-5岁性成熟,寿命30-40年。分布于非洲。
物种学史
河马是地球上已经存在很长时间的生物。它们在5500万年前在地球上行走。河马的近亲是
鲸鱼和
海豚。在非洲,有一些化石可以追溯到大约1600万年前。对它们已经在许多层面上进行了分析,以使人类对河马的进化有所了解。但是直到1985年,才有证据表明河马与
猪无关。曾经引起这种印象的是臼齿的形状。但是,既然已经进行了
DNA测试,则没有证据表明猪与河马之间存在任何关系。
人们认为河马科是在非洲进化的。已知的最古老的河马是肯亚河马属(
Kenyapotamus),它在16万-800万年前生活在非洲。尽管河马类物种遍布亚洲和欧洲,但在渐新世早期,尽管各种
石炭兽属移居北美,但在美洲却从未发现过河马。从7.5万-180万年前,现代河马的始祖太古河马(
Archaeopotamus)居住在非洲和中东。
形态特征

河马体躯庞大而拙笨,体长2-5米,包括一条长约35厘米的尾巴;体重1,300-3200千克。但比较矮,四肢特别短,肩高只有140-165厘米,还不及
象的一半高。
有一个粗硕的头和一张特别大的嘴,比陆地上任何一种动物的嘴都大,并且足可以张开呈90度角。嘴里的牙也很大,门齿和犬齿均呈
獠牙状,是进攻的主要武器,下门齿不是向上生长,而是像铲子一样向前面平行伸出,长度可达60-70厘米,重量为2-3千克,
犬齿的长度也达75厘米左右。眼睛、鼻孔、耳壳等都生在面部的上端,几乎在同一个平面上。皮肤很厚,背部和两侧的厚度可达4-5厘米,呈黑褐色兼赤紫色,光滑无毛,仅在嘴端、耳内侧和尾巴上有一些毛。前后肢上各有大小几乎相等的4趾,趾尖有蹄,其形状如同扁爪,趾间略微有蹼。
栖息环境
一般生活于河流、
湖泊、
沼泽附近水草繁茂和有芦苇的地带,有些栖息的海拔高度可以达到2400米。
河马是一种半水生哺乳动物,通常栖息在浅湖,河流和沼泽中。水必须足够深,河马才能将其整个身体浸入水中。通常,最好使用深约2米的水。白天,河马更喜欢睡在浅水中,或者偶尔在密密麻麻的泥滩上睡觉。正是在这些水域中发生交配和分娩。当不存在浅水区时,河马位于较深的水中,仅将其鼻孔留在表面上方即可呼吸。河马在黄昏时从水中出来,上岸觅食,然后沿着熟悉的小道分别往下走,通常不到1.6千米,沿着水岸到茂密的草场。
生活习性
河马是一种两栖动物,喜群居,怕冷,喜温暖的气候。它们的皮肤长时间离水会干裂,而生活中的觅食、交配、产仔、哺乳也均在水中进行。河马是草食动物,但是稀疏獠牙长十厘米,母河马为保护小河马极具领域攻击性。河马成对或结成小群活动,老年雄性常单独活动。夜行性:它们几乎整个白天都在河水中或是河流附近睡觉或休息,晚上出来吃食,有时会顺水游出30多公里觅食。主要以水生植物为食;偶食陆地作物,以草为主,有时到田地去吃庄稼,食物短缺时,它们也吃肉。
分布范围

在冰河时期末期,河马广泛的分布于北美洲和欧洲。那时河马能在寒冷气候生存。
原产地:安哥拉、贝宁、博茨瓦纳、布基纳法索、布隆迪、喀麦隆、中非共和国、乍得、刚果、刚果民主共和国、科特迪瓦、赤道几内亚、埃塞俄比亚、加蓬、冈比亚、加纳、几内亚、几内亚比绍、肯尼亚、利比里亚、马拉维、马里、莫桑比克、纳米比亚、尼日尔、尼日利亚、卢旺达、塞内加尔、塞拉利昂、索马里、南非、苏丹、斯威士兰、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、多哥、乌干达、赞比亚、津巴布韦。
繁殖方式
河马在水中交配,没有固定的繁殖季节,雌兽的怀孕期为210-255天,在水中生产,每胎产1仔。初生的幼仔体重为40-50千克,出生后5分钟就能行走和潜水。带仔的河马妈妈,性情变得非常凶恶,仔兽出生后,雌兽便进行细心地照顾,在水中授乳,仅让它们在看得见的范围内活动,并耐心地教它们潜水和打滚,保护它们不受到伤害。此后的几个月里,雌兽常带着它的幼仔远离群体生活,因为幼仔可能会被凶残的雄兽杀死,或者受到鳄鱼的攻击。4-6个月以后,幼仔就能吃草了,哺乳期约为1年,雌性通常单一承担的后代抚养期可以延长至18个月。雌性成熟在7-9岁,雄性在9-11岁之间,寿命大约30-40年。
保护现状
保护级别

列入《
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》(IUCN)2016年 ver 3.1——易危(VU)
列入《
华盛顿公约》CITES 附录Ⅱ级保护动物。
种群现状
“河马(Hippopotamus)”一词的意思是指“河中之马”,这是希腊人对这种强悍野兽的称呼。而古埃及人的猜测则更为正确,它们称它为“河中之猪”。历史上,河马在非洲几乎所有的河流与湖泊中都生活过。从装饰古埃及人纪念碑的象形文字中可以断定,当时生活在尼罗河流域的河马非常多,而且,猎杀河马是一项广受喜爱的消遣活动。河马的长牙价值不菲,这是导致河马迅速减少的部分原因。其分布地区不断减少,迄今,只有在北纬17°以南才能觅到它的踪迹。
濒危原因
河马常见的主要威胁,是为了猎肉和牙齿而进行的非法和无限制的狩猎,及栖息地丧失。非法狩猎被认为在栖息地领域的发生的战乱最为严重,超过8年的在刚果(金)内乱和战斗中,当地的河马种群下降了95%以上,来自布隆迪和科特迪瓦也有报道广泛被偷猎肉食。对于常见的河马种群保护区高比例的国家,河马数量的降低速度要低得多,因此要奖励栖息地的保护并且对非法狩猎制定惩治措施。